提醒!夏季吃海鲜要“贝”加小心
1988年,国内报道了第一例发生在福建的麻痹性贝毒中毒案例,136人中毒,1人死亡。此后类似中毒事件频繁发生,绝大多数与赤潮有关。2017年福建发生赤潮后,赤潮海域采集的双壳贝类中,麻痹性贝毒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高达74%和65%。贝毒在4-8月风险较高,这也是海水赤潮高发季。冬季水体不断积累营养盐,春夏季水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可能引起海水变色,形成赤潮。能引起藻华的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藻毒素。赤潮的形成受近海污染、当地海流、天气等情况影响,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相对封闭的海湾更容易爆发。
作为一种天然剧毒性毒素,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成分是石房蛤毒素,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倍,人类口服0.5mg-1mg便可致死。它在人体内潜伏期较短,最快几分钟就会发作,以麻痹症状为主,起初是唇、舌、指尖麻木,随后出现腿、颈麻木,伴有头痛、呕吐,严重时呼吸困难,或因心血管系统衰竭死亡。“虽然麻痹性贝毒的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但贝类中的毒素含量一般不会像河豚毒素那么高,也不是所有贝类都有毒,而是受到地域、季节影响,贝类体内毒藻积累到一定量时才会引起中毒症状,消费者容易心存侥幸。”
不同种类、不同时间段、不同海域生长的贝类毒素含量各异,这和贝类接触毒藻的时间、毒藻的毒性、贝类吸收代谢毒藻的能力等因素有关。就像“泳池同时注水和排水”的经典数学题,贝类毒素含量也在动态变化。“简单来说,有赤潮,说明贝毒含量高,吃一两个都可能致命,近期肯定不能吃;没有赤潮,也可能有贝毒,但只要单次摄入量不大,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什么是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一种与河豚毒素的毒力与毒性近似的神经毒,也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毒性极强,仅0.5mg即可致人死亡,多发生在4-10月份气温高的季节。而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有毒浮游藻类等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毒素从哪里来?
贝毒的本质是因为贝类吃了有毒的藻类。
以海虹为代表的双壳贝类以海水中的天然藻类为食,吃到有毒藻类后,自己不会中毒,而是把毒素储存在身体内脏中,再逐渐将其代谢排净。但贝类蓄积毒素的速度、代谢时间以及毒素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贝类品种与环境影响,有些贝类能携带毒素长达数月。人吃了染毒的贝类后,贝类毒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致人中毒。
中毒症状是什么?
根据人体中毒症状,可分成
麻痹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
神经性贝类毒素
健忘性贝类毒素
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被认为是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约占藻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
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口唇、面部、脖子刺痛和麻痹,伴有头晕、呕吐、腹泻等,严重者甚至窒息死亡。
提醒夏季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指有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4-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别是7-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从安全和风味角度,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